首页分析内容页

阿斯巴甜争议再起 A股代糖公司兀自“狂欢”_当前最新

2023-07-01 09:14:28 来源:21经济网

被称为“代糖之王”的阿斯巴甜,正在遭遇全方位质疑。

6月29日,一则有关全球代糖市占率最高的“阿斯巴甜”的消息在坊间流传。该传闻称,世界卫生组织(WHO)下辖机构下个月将披露一份评估结果,其内容涉及食用阿斯巴甜是否可能存在导致癌症风险。

根据尚普咨询,代糖行业分为天然提取类和人工合成类。其中,人工合成代糖占据68.5%的代糖市场份额。同时,阿斯巴甜在人工合成代糖市场份额达到36.2%,是所有代糖中市场份额最高的单类。


【资料图】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国内资本市场上,绝大部分A股代糖生产企业都不生产阿斯巴甜。而由于存在替代阿斯巴甜的预期,A股代糖公司普遍有尚佳股价表现。

6月30日收盘,主营赤藓糖醇等代糖的保龄宝(002286.SZ)、三元生物(301206.SZ)分别上涨9.95%、9.86%;主营罗汉果提取物的莱茵生物(002166.SZ)涨停;老牌代糖龙头金禾实业(002697.SH)上涨4.89%,代糖新贵晨光生物(300138.SH)上涨3.59%。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代糖企业被追问“是否受益”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WHO评估报告将在7月正式对外披露,届时WHO下属机构将成立一个专家组对其进行评估,阿斯巴甜是否致癌也将在此后得出一个“初步结论”。

对阿斯巴甜食用风险的关注其实由来已久。

200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以食用风险为由,首次规定了人体每公斤重量每天摄入的阿斯巴甜不超过50毫克的建议,欧盟方面则采用了更严格的限制,规定同样条件下使用量不超过40毫克/公斤。

然而,一罐零度可乐约为58毫克,一位正常成年人的体重都在40公斤以上,其意味着“建议”实际不影响绝大部分人对零度可乐的饮用。

2014年,中国出台食品添加剂新政,要求添加阿斯巴甜作为甜味剂的,需注明后者含“苯丙氨酸”,因该化合物会导致过敏反应,增加患病概率及影响神经系统。

自此之后,阿斯巴甜代糖潜在的安全性争议,引发数次大规模讨论。

一鲸落,万物生,觊觎“代糖之王”地位的其他代糖品种不在少数。

人工合成代糖方面,包括被元气森林带火的第三代代糖赤藓糖醇,第四代的安赛蜜、第五代的三氯蔗糖等均属于热门的阿斯巴甜替代品。

而在更新潮的天然提取甜味剂领域,又有甜菊糖、罗汉果甜苷等品种同场竞逐。

6月30日,阿斯巴甜致癌风险受到关注后,国内代糖企业开始也在被投资者轮番追问。

“公司核心产品天然甜味剂主要从甜叶菊、罗汉果提取而来,属于新一代天然、健康、安全的甜味剂。”,莱茵生物对此回应。

除此之外,包括三元生物、晨光生物、金禾实业等代糖巨头均被要求质评WHO对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对公司业务的影响,包括是否能借此获得阿斯巴甜的市场份额。

虽然阿斯巴甜在全球占有率颇高,但皆因两大软饮巨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旗下零度、纤维、健怡产品均使用阿斯巴甜,同时,大部分国内新式茶饮企业却使用三代以上代糖作为“无糖饮品”甜味剂。

行业竞争加剧

在近年刮起的无糖饮料的风潮之中,三代,四代甚至五代甜味剂,开始在部分饮品带动下逐步提升认知和占有率,众多公司也开始推动其代糖产能扩充。

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公司也在部分无糖单品中开始尝试四代、五代甜味剂。

据记者整理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明确与可口可乐有合作的国内代糖上市公司,包括金禾实业、三元生物、保龄宝,其合作的代糖品种包括四代安赛蜜、五代三氯蔗糖两类。

数据显示,金禾实业截至年报的安赛蜜产能为12000吨/年,三氯蔗糖产能为8000吨/年,截至目前其产能在国内仍首屈一指。

不过,2020年由醋化股份计划投产的1.5万吨乙酰磺胺酸钾(即安赛蜜),近期已经实现试生产运行,尚未投入量产。而一旦该公司1.5万吨产能入市,有望改变金禾实业一家独大的格局。

行业竞争格局在被元气森林带火的赤藓糖醇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作为国内最大的赤藓糖醇生产商,拥有13.5万吨产能的三元生物,其赤藓糖醇毛利率已从2021年的41.56%快速下降至2022年的10.50%。

“赤藓糖醇行业恶性竞争,使得销量及销售价格均受到很大制约,销售价格由23元/公斤降至10元/公斤。同时,受2022年宏观经济压力,叠加饮料市场需求不盛等影响,导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下降,出现业绩下滑。”三元生物在年度业绩会上表示。

众多代糖产品中,包括天然提取物代糖近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对人工合成代糖构成一些异类同质产品竞争。

比如,由莱茵生物生产的罗汉果甜苷已经被奈雪的茶全面使用,后者更在饮品瓶身显眼位置展示罗汉果甜苷成分,主动寻求与其他零糖饮品的差异。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记者举例说明:“比如罗汉果甜苷,其因为自然提取物的缘故,自然而然被贴上健康的标签,因此很可能成为未来甜味剂的趋势。”

同时,朱丹蓬也告诉记者,即便是天然提取物为主,虽然量产需要一定的基础含量,但代糖整个行业都没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因此行业热度提升之后,可能会迎来比较激烈的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受到关注。

5月15日,WHO便发布了一封指南,建议不要使用包括赤藓糖醇、安赛蜜或三氯蔗糖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同时,针对阿斯巴甜的“指控”,6月29日,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ICBA)也在官网发文回应,其认为对阿斯巴甜的质疑值得警惕,因为它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参考低质量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误导广大消费者,期待对阿斯巴甜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标签: